當前外資和外貿的關聯度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外資與外貿的替換與互補并存 1、理論上,從替換為主到相互促進 早期的國際投資理論認為,對外投資是跨國企業在產品進入成熟期后,為繞開貿易壁壘、打開東道國市場而進行的。這時,貿易與投資重要是替換關系。20 世紀末期以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分工更加精密,由產業間分工發展到產品內分工,跨國公司不但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而且將研發和服務等環節都向外轉移。這種轉移既帶來了國際投資的增加,也促進了貿易的增長,貿易與投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作用日益顯明。比如,2003 年跨國公司海外分公司的販賣額高達 17.6 萬億美元,出口達 3.1 萬億美元,分別是世界貿易額的 2.3 倍和 41%,替換作用和促進作用并存。 2、實踐上,外資的類型決定了對外貿作用的方向 (1) 出口導向型投資。以行使東道國低成本的生產要素、開發天然資源等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其產品重要面向國際市場。這類投資具有貿易創造效應,有利于東道國出口的增加。 (2) 市場追求型投資。以“本地生產、本地販賣”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其產品重要是面向東道國市場。這類投資具有貿易替換效應,對東道國貿易具有克制作用。 (3) 服務業投資。服務業投資是當前跨國投資的主體,2003 年占 67%。服務業投資對商品貿易的直接作用小,但帶動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東道國服務業水平的進步,有助于進步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對東道國商品貿易也帶來間接的促進作用。 二、外資促進了外貿的迅猛發展 我國行使的外國直接投資重要以“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即新建投資) 為主,大部分是“兩頭在外”,具有顯明的出口導向特性,極大地椎動了我國外貿規模的增加和結構的優化。 1、敏捷擴大了我國外貿規模 (1) 外資企業成為我國出口增加的緊張“引擎”。1985-2003 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平均增加速度為 36.2%,高于全國外貿平均增速 20.3 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 1986 年僅為 1.9%,2003 年達到了 41.4%,年均進步 2.2 個百分點。 (2) 進步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外商直接投資通過促進技術提高和國內產業升級,進步了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彩電、洗衣機、電扇、電冰箱、空調機、錄音機、DVD、手機、表現器、磁優等產品通過行使外資,已躍居世界生產和出口大國行列。2003 年我國 IT 產業販賣收入高達 1.9 萬億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3) 商業零售領域行使外資擴大了我國的出口。通過引進跨國連鎖集團,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進入跨國公司全球采購網絡。2003 年,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歐尚四大跨國流通企業共采購我國商品約 200 億美元。 2、改變了我國的貿易體例 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捉住了國際上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著力發展輕紡產品加工貿易。十年間,全國新增出口額的 61% 是由輕紡產品實現的。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又一次捉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極大地促進了機電產業發展和出口擴大。十年間,全國新增出口額的 50% 是由機電產品實現的。2003 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已占出口總額的 55.2%,而外商投資企業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 78.7%。 3、優化了進出口商品結構 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賡續優化,受益于國內經濟發展和工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進步,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顯明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 年,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高達 68.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高達 77%。 三、外資對外貿作用的發展趨勢 l、外商投資將繼承在外貿發展中發揮緊張作用 截至 2003 年底,我國現實使用外資金額累計超過 5000 億美元,正在運營的外商投資企業約 23 萬家。我國已延續 11 年居發展中國家吸取外商直接投資首位。但是,從 FDI/GDP 指標看,中國并不顯得分外凸起。2002 年,中國 FDI/GDP 比值為 4.2%,而愛爾蘭 24.3%,丹麥 21.1%,安哥拉 19.2%,老撾 16.8%,荷蘭 14.8%。從 FDI/總人口指標看,2002 年中國人均現實行使 FDI 為 40.5 美元,在全球居中下流水平。在往后相稱長的時期內,中國的各種比較上風對外資還有很大吸引力,外資將通過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繼承推動我國貿易和經濟發展。 2、外商投資企業在外貿中所占比重的增加速度將放緩 (1) 市場追求型外資將增多。我國國內市場成長性極好,發展潛力偉大,外商投資更加看中我國市場。一些跨國公司對我投資轉向以霸占我國市場為主,這種外資對我國貿易的促進作用將削弱。 (2) 民營企業貿易比重賡續攀升,可能使外資企業貿易比重相對降落。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民營企業獲得較好的發展契機。2000 年底具有外貿經營權的民營企業只有 5277 家,到 2003 年底已增長到 59196 家。民營企業出口比重從 2000 年的 5.4% 敏捷進步到 2003 年的 13.7%。 (3)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將降低外資企業在外貿中比重。一方面,隨著國內產業配套能力的加強,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將使用更多的國產料件;另一方面,隨著國內企業競爭能力的加強,開展加工貿易的內資企業將漸漸增多。 3、服務業行使外資將帶動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服務業投資是國際投資的新引擎。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服務業 FDI 存量僅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到 2002 年已上升到約 60%。我國對外開放賡續擴大,服務領域吸取外商已經取得了肯定進展。2003 年中國服務貿易領域是外商投資的熱點,所占比重超過總量四分之一。往后,商業服務、金融、保險、旅游、文化、體育以及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將成為我吸取外商投資的新興行業。服務業行使外資比例還將會較大幅度上升。 四、政策建議 l、進步行使外資水平,處理好貿易與投資關系 賡續優化外資結構,適當控制鋼鐵、電解鋁等國內過熱行業的外資進入;對一樣平常性行業行使外資,要使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對技術含量高、國內帶動能力強的行業行使外資,要繼承采取鼓勵,保持政策的延續與穩固。要關注和調控以國內市場為目的的外資進入,盡快出臺和實施《反壟斷法》。 2、繼承吸納制造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用好用足我國比較上風,擴大制造業行使外資規模,為我國未來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制造中間創造條件。加強外資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延伸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鏈,鼓勵外資企業國內采購,鼓勵國內企業參與加工貿易,促使“候鳥經濟”變化為“榕樹經濟”。 3、高度正視并緊緊捉住機遇,吸納服務業外包 服務業外包被稱為第二次經濟全球化,每年以 30-40% 的高速度遞增,蘊藏著偉大的歷史性機遇。服務業恰好是我國的弱項,必要寄托外部機遇實現更快的發展。我們應借鑒印度、愛爾蘭、中東歐國家的經驗,有序推進服務業開放,鼓勵跨國公司來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間和出口采購中間,創新吸納體例,搞好人才貯備,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吸納更多的服務業轉移。 作者:何亞東 龔雄軍 楊正位 商務部 《國際貿易論壇》 2005年 第1期 ?。ㄐ畔碓矗嘿Q研院子站)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