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型工業化道路
韓國: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接軌 ?。玻笆兰o90年代,韓國鋼鐵、造船等傳統工業面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急劇轉變,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是與尖端技術接軌,使傳統工業變為高附加值產業,照舊把生產基地搬到國外去,以臨時保障企業收益。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韓國掀起了開發信息技術的熱潮。這一熱潮為傳統工業的技術革新創造了條件,也增加了動力。 韓國浦項制鐵公司是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接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公司。這家公司在韓國傳統工業中最早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程序革新”,制訂了全公司資源管理體系體例、客戶關系管理體系體例、供給網管理體系體例等,使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一覽無余,大大削減了不需要的虛耗。統計表現,這家世界級的鋼鐵公司在進行“程序革新”后,預算編制從曩昔的110天縮短為30天,制訂生產販賣計劃的時間從兩個月縮短為半個月,每月決算處理時間從6天縮短為半天,節約了數億美元的經費。浦項制鐵公司的專務柳景列形象地說,“數字技術把公司曩昔30多年組織血管里累積起來的廢棄物都沖刷干凈了”。 由浦項制鐵公司率先開始進行的與信息技術接軌的運動,目前在韓國的傳統工業中正以多種情勢普及和推廣。當代重工業公司采用的“綜合生產信息管理體系”,把各個生產工序的信息變為數據庫的內容,用以展望產量和原材料需求量,進步工序主動化程度;大宇造船海洋公司把能夠實時共享信息的小我便攜電腦(PDA)運用于管道生產和管理中去;而三星重工業公司投入60億韓元,正在開發“船舶建造工序模仿體系”。這個體系將把從船舶加工到下水的所有工序重如今一個假造空間里,能事先制訂最佳的設備、人力配置和制作工序。這家公司展望說,體系完成后,每年能降低300億韓元成本。 ?。保梗梗纺觏n國發生金融危急后,韓國當局就立志要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成為世界級“信息技術發達國家”,把信息技術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一政策不僅使半導體、手機、電腦等信息技術產品成為新的主力出口產品,而且使汽車、造船、鋼鐵等傳統工業產品仍然在“出口主導型”的韓國占據緊張位置。傳統工業在與信息技術接軌后,依然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芬蘭:成功步入信息化社會以往,人們一提起芬蘭,立刻會想到“千湖之國”和“福利國家”?,F在,芬蘭卻以其極高的信息化程度而受到世人矚目。 作為一個高科技國家,芬蘭擁有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芬蘭的有線電話網已實現100%數字化,數字光纖網也已覆蓋全國;在芬蘭的機關、企業等機構里,使用電腦的人已達到90%以上;家用電腦敏捷普及;平均每百名芬蘭人擁有36臺電腦。芬蘭的移動電話數量已超過固定電話,平均每百名芬蘭公民擁有75部移動電話,人均移動電話擁有量名列世界前茅。從互聯網的普及率來看,平均每百名芬蘭人中有互聯網用戶25個。這一普及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芬蘭,90%的企業和公共部門已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站。人們已風俗于行使互聯網獲取信息,企業則通過互聯網從事電子貿易、銀行付出、產品廣告和企業形象宣傳等工作。芬蘭還擁有世界最先輩的電子銀行體系。在芬蘭,通過銀行計算機網絡付款或在線購物已是人們屢見不鮮的事情。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芬蘭當局就將建成信息化社會作為其首要發展目標,并于1995年制訂了信息社會發展戰略。 為此,芬蘭當局制訂和修訂了電信法、數據法、商務電子通訊法、電子簽名法和信息社會珍愛法等一系列法律,完全開放了電信市場,在信息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巨資,為信息與通訊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此外,芬蘭當局還制訂了創新計劃,加大了對高新技術的投入。近10年來,芬蘭當局,分外是企業用于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資金大幅增長,當局在全國科研開發總投入中的份額,每年均保持在30%至40%。2001年,芬蘭用于科研開發的經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約占3.4%,活著界上僅次于瑞典,名列第二。 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已經成為推動芬蘭經濟增加的重要動力,傳統的森林工業、金屬工業、信息與通訊技術產業,已成為芬蘭國民經濟中并駕齊驅的三大支柱產業,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和環保等領域內的新興產業敏捷發展,芬蘭的產業結構已越來越多元化、服從化。所有這些都為芬蘭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優秀的基礎。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