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新回升機遇期
在本輪經濟回升中,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進步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為我國將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提供偉大的潛力。同時,城鎮化是轉體例、調結構、促改革的聚合點。 3月5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當局工作報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3年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2013年是周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為周全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緊張一年。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緊張戰略機遇期。將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預期目標定為:國內生產總值增加7.5%左右,發展的和諧性進一步加強;居民消耗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4.6%;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現實增加與經濟增加同步,勞動報酬增加和勞動生產率進步同步;國際收支狀態進一步改善。 長期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樹成指出,經濟增加目標是綜合性目標,要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轉變。當前,世界經濟已由金融危急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加期”進入“增加階段轉換期”,開始進入潛在經濟增加率下移的新階段。在這種背景下,7.5%左右的目標是實事求是的。 2013年中國GDP增速可能回升至8.2%左右 目前,我國經濟還有肯定的回升空間,不需采取力度過大的刺激政策,而是應該在繼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妥當的貨幣政策中,適時微調、預調。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長期研究中國宏觀經濟的專家,您認為2013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劉樹成:如今,中國經濟面臨著一次新的回升機遇期,但背景情況已與1991年和2000年這兩次大不雷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龐大轉變。一方面,世界經濟已由金融危急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已由“高速增加期”進入“增加階段轉換期”,開始進入潛在經濟增加率下移的新階段。 在新的國內外大背景下,2013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我認為,要回答這個題目,首先就要分析清楚,從2010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這一輪經濟增速延續10個季度下滑,是趨勢性因素照舊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抑或是兩種因素都在起作用?假如是兩種因素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一種因素的作用更強、更緊張? 趨勢性因素是指,決定經濟運行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基本走向的各種因素,諸如勞動力、資本、技術提高等要素投入因素、資源天稟因素、生態環境因素、體系體例機制因素等。周期性因素是指,影響經濟運行在短期內波動的各種因素。周期性因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經濟系統自己的使其向上擴張的因素和使其向下收縮的因素。向上擴張因素和向下收縮因素形成的兩種力量此起彼伏,此長彼消,各自蓄積到肯定程度而交替起作用,形成經濟的短期波動。第二大類是逆周期調節的宏觀調控政策因素。由于宏觀調控政策的轉變直接受到經濟短期波動態勢的影響,要進行逆周期調節,從而也具有了肯定的周期性特點。 假如認為這一輪經濟增速下滑只是趨勢性因素在起作用,而沒有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那么,2013年經濟增速就只能繼承往下滑,而沒有可能進入回升通道。由于由各種趨勢性因素的轉變(諸如人口盈利漸漸消散,地皮、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束縛賡續強化)所決定的潛在經濟增加率進入了下移階段。潛在經濟增加率在“十二五”時期會下移,“十三五”時期會繼承下移,因此,2013年的經濟增速就只有下滑而不可能回升了。 在我看來,本輪經濟增速下滑是趨勢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交織在一路,共同起作用的效果。趨勢性因素決定著經濟波動的中軸線位勢,周期性因素影響著經濟波動的上下幅度。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走勢,關鍵在于把握它們各自不同的作用特點及政策含義,否則,就會出現兩種誤導的情況:一種是,假如只看到周期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視趨勢性因素的作用,以為像曩昔那樣,簡單寄托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能使經濟增速重新大起,那就不應時宜了。由于在當前國內外大環境下,分外是我國潛在經濟增加率已經開始下移的大背景下,即使采取強刺激政策,經濟增速的大起也不可持續,有可能重回原來的粗放型、速度型經濟增加體例,導致經濟的大起大落。另一種是,假如只看到趨勢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以為往后我國經濟增速只會一年年滑下去,把短期波動中低谷期的較低經濟增加率誤認為是長期趨勢線,該回升的時候不敢回升,那就會貽誤來之不易的經濟回升的優秀態勢。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正視趨勢性因素的作用,加大變化經濟發展體例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支撐力度,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長效的體系體例機制建設,把握好肯定時期內經濟增速的中軸線,既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地偏離中軸線。另一方面,要繼承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妥當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作用,鞏固和發展已出現的經濟適度回升的優秀態勢。目前,我國經濟增速剛剛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還有肯定的回升空間,不需采取力度過大的刺激政策,而是應該在繼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妥當的貨幣政策中,適時微調、預調。2012年,我國GDP增速為7.8%。2013年有可能比2012年略高,回升至8.2%左右。假如2013年回升力度適度而不過高,那么2014年仍有可能繼承小幅回升。往后5年,在現實經濟運行中,經濟增速在適度回升中的上限把握是:一不引起經濟過熱,GDP增加率最高不要超過10%;二不引起顯明的物價上漲,物價上漲率不要超過4%。 中國應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速 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看,在實際經濟運行中,8%的經濟增加率應該是一個基本底線。 中國經濟時報:您判斷2013年中國經濟增加率回升的理由是什么? 劉樹成: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看,在實際經濟運行中,8%的經濟增加率應該是一個基本底線。假如低于8%,經濟運行也會碰到一系列題目和各種困難而難以持續。首先,經濟增速偏低,會影響企業的宏觀經營環境。較低的經濟增速,從需求面反映出市場需求疲軟,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和販賣,使生產能力和各種資源不能被充分行使,企業利潤下滑,設備投資降落,并進而影響就業的擴大。其次,經濟增速偏低,會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財政收入若大幅降落,則必要財政支撐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體例變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社會保障的擴大,都會碰到困難。第三,經濟增速偏低,會給居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帶來困難。經濟發展和增加是進步與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經濟“蛋糕”做大了,不肯定就能分好;但假如沒有“蛋糕”的適度做大,也就更難去分好“蛋糕”。第四,經濟增速偏低,市場上容易產生頹廢預期,不利于市場信念的穩固。 總之,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速太高,如沖出10%,會惡化經濟結構,造成宏觀經濟服從損失,不利于變化經濟發展體例,難以持續;而增速偏低,如低于8%,也會惡化經濟結構,造成宏觀經濟服從損失,不利于變化經濟發展體例,難以持續。因此,應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速。 經濟增速偏低不利于轉體例和調結構 我們必要脫節經濟持續偏低增加的局面,為推進轉體例和調結構、推進改革開放,創造優秀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么說經濟增速偏低也不利于轉體例和調結構呢? 劉樹成:就企業來說,企業是轉體例和調結構的微觀主體。在實際經濟生活中,轉體例和調結構,進步經濟增加質量和效益,緊張的是要實實在在地推動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而技術提高、技術創新是必要投資支撐的。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節能減排等,都必要肯定的投資。在經濟增速偏低的宏觀經濟環境下,企業利潤增速降落或負增加,市場上彌漫著頹廢預期,企業就沒有信念和能力去轉體例和調結構。 人們常說,要行使經濟下行的“倒逼機制”使企業加快轉體例和調結構?,F實上,“倒逼”所要解決的題目是在經濟下行階段暴露出來的,而“倒逼機制”的實現則是在經濟上行階段。由于在宏觀經濟回升的大環境中,企業生產經營狀態改善,企業利潤增速進步,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價格尚處于低位,信貸條件相對寬松,市場前景看好,市場信念恢復,這就有利于企業擴大投資,有利于企業轉體例和調結構。 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假如GDP增速延續兩個季度或以上低于8%,反映在工業企業利潤上,則會出現大幅降落或負增加的困難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難以實現轉體例和調結構的。因此,我們必要脫節經濟持續偏低增加的局面,有需要使已經出現的經濟適度回升的態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起來,為推進轉體例和調結構、推進改革開放,創造優秀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城鎮化是轉體例、調結構、促改革的聚合點,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將來空間還很大。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實現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適度回升呢? 劉樹成:要回答這個題目,首先就要熟悉到,在這次回升時,我國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的理念發生了龐大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的理念已發生過3次龐大轉變。第一次是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第二次是1992年提出“又快又好”,第三次是2006年提出“又好又快”。 以上這些理念的提出和轉變反映了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性特性和背景,都包含著一個“快”字。而在新的經濟發展背景下,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和12月召開的中間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里首次去掉了“快”字,更加凸起了要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進步質量和效益上來。所以,本輪經濟回升不是簡單地把經濟速度搞上去,而是要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用益、可持續的回升,要實實際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回升,要實現與轉體例、調結構、促改革相結合的回升。 在本輪經濟回升中,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照舊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鎮化。一是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這是按照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包括了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進城農夫,但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當代城市生活。假如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目前的城鎮化率僅為35%左右。二是我國城鎮化的質量還不高,城鎮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都還跟不上,“城市病”多有展現。由此,我國將來城鎮化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總之,進步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將為我國將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提供偉大的潛力。同時,城鎮化是轉體例、調結構、促改革的聚合點。從轉體例來說,城鎮化有利于擴大內需,既能擴大消耗,又能擴大投資。從調結構來說,城鎮化有利于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促改革來說,城鎮化必要在改革攻堅中推進,它涉及到戶籍制度、地皮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投融資體系體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體例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