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轉型的空間視點
向一位研究國際貿易的偕行同伙談到,國際貿易是個空間經濟學題目,聽者愕然!由于在通常的界定抑或學科分類中,在經濟學幾大分支中,國際貿易是個相對自力的“二級學科”,和區域經濟學并列。然待我說出后面的話,大多數人會透露表現認同:國際貿易所考慮的核心經濟征象,是在一地生產,在另一地販賣與消耗,是空間上的異地生產能力的轉換!在中國浙江生產的鞋子,在巴黎或紐約販賣,這不是個空間轉換題目? 空間經濟學首先考慮的是距離,是可貿易貨品移動的成本,是包括了貨物移動成本、關稅甚至“制度摩擦”在內的寬泛的運輸成本或貿易成本。 考慮到運輸成本,區位就顯得分外緊張。特定貨品在特定地區生產就顯得和“命中注定”的那樣天然天成!尤其值得留意的是生產特定貨品甚至服務提供者在特定地區的“扎堆”征象??臻g經濟學把這種征象叫做產業集聚,又稱企業集群。 細心去看產業集聚與企業扎堆征象,就會發現其諸多益處。統一類企業扎堆,可以分享基礎設施等固定成本,“攤薄”單位產出的成本,分享信息。統一類技術工人扎堆,有利于激勵創新和技能的傳播,企業也容易招到合格的技工和技師。還有別的很多益處。 空間經濟學把企業扎堆獲得的諸如此類的益處歸入一個概念——集聚經濟。類似流行的規模經濟的利益,恰恰是受這種集聚經濟利益的勾引,企業傾向于相鄰而居。恰恰因為這種集聚經濟的益處,無論單產業集聚的地域抑或多產業集聚的城市,其生產率以及創新能力都要高于別的地區。 由產業集聚引出一個大視點,這便是核心-外圍視點。企業扎堆因而經濟運動集中的地域就是核心,與此類地域相對應的地域是“外圍”。核心地區每每為投資者和企業家所青睞,容易吸引到投資和企業。外圍地區不僅難以吸引投資和企業,因而難以聚集產業,而且還可能發生企業與產業外遷,遷往那些生機勃勃的經濟或產業核心。由此存在“邊緣化”的風險。換個視野來看,一國范圍照舊全球范圍,特定的可貿易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總有那么幾處特有名,特有“人氣”。 比如說,金融業紐約最有名,時裝設計巴黎最有名,高端制造德國-瑞士一線最有名,廉價制造中國最有名…… 全球范圍可分出三個大的經濟核心,分別為北美、歐盟和東亞。這是全球最大的三個經濟核心。三大核心加總的經濟產出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七成五左右。余下的地域所占份額之少可想而知! 或許有人要問,你講這些有何用?我說太有效了。以往三十多年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富民優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聚的威力。沒集聚就沒有義烏市場和圍著那個市場扎堆叢生的小商品制造業,就沒有蕭山和永康此類制造業中間,也就沒有浙江的所謂“塊狀經濟”。和任何事物一樣,物極必反,集聚過盛就會走向其對立面,亦即擴散。下一步中國制造與浙江經濟面臨的風險恰恰是擴散。假若已經集聚的產業核心與城市投資環境惡化,就孕育著投資外流和企業與產業外遷的風險。就這個視點來看,區域產業轉型始終不可忽視集聚的向心力。落實十八大收入倍增和轉型升級兼顧戰略目標,一大著力點無疑在于在強化已經形成的產業核心的向心力的同時,提拔城市的產業與高端要素向心力。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