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30年成就展
編者按:曩昔5年間,我國私營企業投資者人數年均遞增22.9%,將來5年,民營經濟增加速度將繼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預計,“十一五”期間,將有更多民企進入全國500壯大型工業企業行列,一些大型民營企業甚至將躋身世界500強,到2010年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的比重將上升至75%。因為各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 廣東:民營經濟“質”“量”并進 曩昔幾年來,廣東的民營經濟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佳績。2005年,全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百強榜上,廣東軍團奪冠;2006年,民營企業增長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占全省GDP的比例由25%進步到40%;截至2007年4月末,廣東的個體私營企業總數達306萬戶,穩居全國之首。在產值、稅收、就業等方面,在某些領域如餐飲、建筑等,在某些地區如東西兩翼和七個山區市,民營企業的貢獻尤為顯明。 如今,廣東的民營企業與外企、國企構成三足鼎立之新格局,民營企業日益成為強大廣東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廣東內外源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將外源這個分子縮小,而是要擴大GDP這個分母,內外源經濟都要做大?!眹野l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精辟而形象地點出了廣東內外源經濟發展的特點。的確,5年來廣東內外源經濟發展敏捷,民營經濟迅猛發展,2006年增長值占全省生產總值40%,出口增加33.8倍;進出口總額5272億美元,五年增加198.7%,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投資比重漸漸上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曩昔,廣東大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外源型經濟成為經濟增加的重要支持。但過度依靠國際市場給本地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2002年,廣東省委、省當局高瞻遠矚地提出,要進一步促進外源型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形成內外源經濟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在內外源經濟一齊騰飛的進程中,民營經濟成了最活躍的因素。2006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全年增長值首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396.5億元,占昔時全省GDP的40%。民營經濟已經從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變成經濟增加的生力軍。而到2010年,廣東民營經濟將由與國企、外資“三分天下”發展成獨占“半壁江山”的格局。 統計表現,2006年廣東省民營企業出口472.8億美元,穩居全國首位,增幅達57.9%,民營企業一樣平常貿易出口總量占全國第一。除了“量”上的多個第一之外,廣東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還實現了若干個“質”的第一。2006年,廣東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申報專利23000件,科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廣東降耗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功不可沒。 2005年商務部宣布的“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中涉及29家廣東省企業,“美的”、“格蘭仕”、“華為”、“志高”、“名瑞”等12家廣東民企上榜。 憑借著廣交會主理地的獨特上風,廣州在內外源經濟和諧發展上也走出了一條具有本身特色的道路。 2003年春節前夕,作為民營企業的七喜電腦表達了以自立品牌在廣交會開拓國際市場的強烈愿望,在廣州市外經貿局的努力下“特事特辦”,終于為七喜電腦安排了展位,這也是民營企業第一次參加廣交會。 事實上,“七喜”僅是廣州浩繁民營企業的一個縮影。目前,民營企業已經占廣州代表團參展企業總數的半壁江山,創造了超過代表團30%的成交額。 廣州民營企業的投資范圍從制造業擴展到服務業,從“境外設廠”發展到“境外研發和設計”,對外合作的內涵賡續深化。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也加快了境外投資的腳步,花都聯華包裝等企業紛紛“走出去”,分別在我國香港地區以及巴西、澳大利亞設立了境外企業。 2006年,廣州市進出口總額達637.67億美元,增加19.22%。截至2006年底,全市民營出口企業已達4553家,出口50.16億美元。 江蘇:民營企業注冊資金超萬億 2006年,江蘇全省新登記注冊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5.12萬個,平均天天誕生332個私營企業。截至12月尾,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達247萬個,較上年底凈增20.95萬個,其中私營企業注冊戶數累計達600079個,私營企業戶數自2002年以來,延續五年居全國首位。至2006年底,江蘇省共有私營企業集團593戶,居全國第三位,比上年凈增171戶。此外,自《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撐和指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至2006年底,已有951家私營企業和516家個體戶進入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給業等行業。 2006年,江蘇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總額合計為10436億元,較上年底增加33.3%。全省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為1219萬人,比上年增長101萬人,增加9%。全省私營個體經濟上交國稅和地稅收入合計為682.53億元,同比增加29.7%,比全省稅收增幅高9.75個百分點,占全省稅務部門直接征收總額的21%,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其中,上交國稅422.5億元,同比增加29.7%;上交地稅260億元,同比增加31.3%。 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一次座談會上指出,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是江蘇實現“兩個率先”的龐大戰略,民營經濟在擴大就業、致富百姓、增長稅收、創造社會財富方面具有不可替換的作用,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緊張力量,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協調社會的緊張力量。 民營經濟現實就是民本經濟。2006年,江蘇省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807.7億元,增加33.8%,占全社會投資總額比重達57.71%。其中,私營個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3110.67億元,同比增加36.6%,占全社會投資的30.91%。一個是半壁江山,一個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以民為本的力量顯而易見。 民營經濟在發展實力加強的同時,其作為企業公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厚重。目前,江蘇省內僅常州市捐資超過1000萬元的民企,就達到46家。注解江蘇民營企業關注民生題目,積極回報社會,這也使得許多民企獲得各界的好評和贊賞。同時江蘇還將賡續地指導民營企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前江蘇有1001個經濟微弱村,江蘇已經開始采用村企掛鉤的體例,用企業來幫助經濟發展微弱村,行使企業的能量來推動和加快社會經濟周全發展。(劍波) 浙江:民營經濟展現“資本磁力” □ 呂婧 民營經濟發達和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高是浙江經濟金融發展的兩個明顯特性,浙江省當局提出的打造“名譽浙江”和“證券大省”的口號,成為浙江省金融業發展壯大的推動力。浙江這塊“金融高地”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前來淘金。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6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為15649億元,比上年增加13.6%,增幅比上年進步0.8個百分點,高于預期目標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值占GDP的比重為40.2%,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對GDP的增加貢獻率達到44.4%,拉動GDP增加6個百分點。這其中,金融業增長值增加22.3%。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快速發展,浙江商人群體崛起,然而因為種種緣故原由,浙江本地金融業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目前,總行設在浙江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只有浙商銀行一家。浙商銀行于2004年下半年正式開業,到2006年12月31日,浙商銀行各項存款達到301.75億元,各項貸款達到217.66億元,雖然一向保持每年逾60%的增加速度,但是從重要業務指標來看,絕對實力照舊偏弱。 近年來,以融資為重要目的的民間借貸在浙江呈總體規模擴大態勢,自由借貸、企業集資、商業名譽、合會、農村合作基金會、私人錢莊等各種情勢的融資在以縣為單位的塊狀區域內蔚然成風,這無疑給外地銀行入浙“淘金”留下了充足的市場空間。 目前,浙江省是全國金融機構種類最齊全的省份,也是金融營業增加最快的省份之一。13家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除渤海銀行外,其余12家均在浙江設立了分支機構。 根據浙江省銀監局的統計,目前在浙江的銀行機構資產質量普遍較高,效益也較好,業內戲稱“來一家賺一家”。究其緣故原由,浙江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王維安教授認為,這最重要得益于浙江高速增加的經濟與民營資本的充裕;其次,則是因為浙江的銀行機構對服從與公平、創新與穩固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保持了體系體例上與營業經營上的開拓創新,具備相稱的天真性與先輩性。 浙江經濟發達、人民富裕,優質民營企業浩繁,操作規范,且紅利水平不錯,成長性和潛力也較好,民間資本實力豐富,居民投資意識強,具有發展證券業的自然條件和堅實基礎。 證券市場的高開放度,決定了浙江企業在選擇主承銷商的過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上市公司在選擇券商時重要考慮券商自己的實力和信譽、券商的承銷業績以及券商項目組的構成,如管理人員與高級人才的天資。因為本地券商規模偏小,實力不如外埠券商,對保舉上市、證券承銷等投資銀行營業發展形成了壯大的制約。因此,自2000年起,外埠券商開始大規模搶灘浙江,同時也使浙江券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釁。在擁有浩繁吻合上市要求的優質企業資源的浙江,僅有少數幾家上市公司是由浙江券商保薦成功的。 從在浙券商業務部代理營業排名前10位來看,外埠券商和浙江券商實力相稱。根據浙江省證券期貨業協會的統計,2007年上半年,浙江轄區證券業務部成交總量(包括AB股、基金、ETF、LOF、權證及國債現貨)的排名中,前20位的業務部里面,外埠券商和浙江券商也各占一半。 上海:民營企業服務全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民營企業在全國各地的投資項目總計889個,累計投資金額約為1544億元,一批大項目大投資產生了優秀的帶動效應。 目前,上海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增長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1年的31.8%上升到2006年的44.1%。在上海市委、市當局的政策指導、資金扶持等多方面鼓勵和支撐下,一大批民營企業聽從國家戰略,走出上海,在服務全國中實現自身發展。 據介紹,上海民企服務全國呈現以下特點:投資項目和投資總額出現賡續增加的趨勢;涉足領域賡續拓寬;服務區域集中度高;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服務全國的內涵賡續提拔。 在走出去服務的過程中,不少上海民營企業自動適應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變化,在發展中鍛造成行業領域中的領軍品牌。如大眾交通在全國14個城市開設了連鎖企業,投入了7000多輛運輸車輛,打出“大眾出租”品牌,建立開放同一的調度、管理和收費平臺,以管理和技術帶動了這些城市綜合交通服務。上海奉賢區與哈爾濱市木蘭縣共同組建了南北糧食合作社,雙方共同推出的“哈哈木蘭”品牌大米被確定為奧運會兩個大米保舉產品之一。 民企參與“三個服務”(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利益驅動,也是人生價值、社會責任的緊張表現。有關部門調研表現,隨著企業的發展,不少民營企業家把回報社會當作一種事業。在增強長三角地區聯動發展方面,很多民營企業開展積極探索。上??炻雇顿Y集團聯手交大等聞名學府與江蘇省鎮江新區當局合作,在“新城”9平方公里的地皮上開發建設慧谷快鹿科技園,5年內爭奪投資50億元,創造產值500億元,實現稅收30億元。 在一些地區,不少來自上海的民營企業還經常參加社會公益運動,通過向受災地區捐贈、為貧困地區捐建黌舍和圖書館、免費培訓人才等情勢,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現實困難。據統計,上海民營企業為中西部發展捐贈累計超過10億元,在陜西等10余個省市援建盼望小學101所,資金總額3415.34萬元。 來源:中國民營經濟周刊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