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民營經濟倒逼國企改革 國有資產增加60%
用策動力承接力吸納力使國有資本實現保值增值 民營經濟能為國有企業做什么?這個題目在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新一輪省屬國企改革中正在得到解答。 據浙江省國資委統計,這個省啟動以投資主體多元化為重要內容的新一輪省屬國企改革至今,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三年前的1722億元增長到2007年初的2771億元,增加了60%以上。 浙江省國資委主任陳正興說,本輪改革一個緊張緣由就是民營經濟的“倒逼效應”。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省民營經濟已經在市場營銷、招攬人才、運作機制等方面,讓國有企業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反觀浙江省屬國有企業,有的產權結構落后,一股獨大;有的經營缺乏活力,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美。在產業結構布局上,面對民營經濟,國有企業在一些競爭性行業已顯明缺乏競爭力。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逼迫力”變成了“策動力”。 當初,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紅就感到了這種壓力。浙江是建設業大省,建設集團是省內為數不多的建設領域國有企業,面對民營偕行的競爭,國有企業必須改革適應市場發展,否則生存會有題目。 民營經濟“策動力”催生新一輪浙江省屬國有企業改革。浙江按照“宜強則強、宜留則留、宜退則退”的原則,對競爭性行業中一些上風不顯明和經營困難、風險較大的企業,通過產權轉讓、兼并拍賣等情勢團體改制,大幅度降低國有比重甚至悉數退出。 “在國有資本退出時,民間資本又表現出偉大的‘承接力’?!闭憬a權交易所總經理姚上毅說,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帶來了豐裕的民間資本,不少民營企業有著很強的并購與開拓意識,賡續在市場上尋覓新項目。這對于必要國有資本退出并在市場上掛牌轉讓的國有企業來說,為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了很好的資金基礎。 姚上毅說,浙江省本輪國企改革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背景,就是不少企業效益和發展勢頭都不錯,并不是走到窮途末路才改革的。正由于很多企業資產是良性的,在重組、轉讓中有了升值基礎。一方面企業資產精良,一方面民間資本發達,國有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好比優質種子落在沃土上。 據浙江省產權交易所統計,從2004年啟動改革到今年4月初,共完成省屬國資轉讓項目91個,成交金額近20億元,平均增值12%以上。交易人員說,這就是民營經濟大省的上風,資產在競價中才能實現增值,假如民營經濟不發達,國有資產在市場掛牌轉讓時,不易形成競價之勢。 據浙江省國資委提供的數據,在本輪改革中,省屬國有企業實現了總體穩固,分外是國有資本悉數退出的絲綢集團等企業,對職工進行了妥帖安排。到今年初為止,90%以上的原有職工與企業重新簽訂了勞動合同。在改革中,浙江省還為社會提供了近3萬人的就業崗位。 “這得益于浙江省民營經濟偉大的‘吸納力’。民營企業分布廣泛,為國有企業職工的出路提供了保障。在新企業組建后,管理層都想留住人才、留住良好職工?!闭憬‘斁职l展研究中間工業經濟處處長朱衛江說。改革后的浙江省國有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到2007年初為止,省屬國有企業已由2004年省國資委成立時省當局第一批授權監管的27家削減到17家,初步實現了國有資本加快向緊張行業和關鍵領域的集聚。國有工業布局形成能源、交通、當代商貿物流、中高端化工、優特鋼鐵五大上風產業板塊。改革后的能源、交通、杭鋼、機場四家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約500億元,較改革前增加了40%以上,占省屬國有企業總量的70.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