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濟發展減速是拐點照舊契機?
編者按:目前,各地上半年經濟發展數據陸續披露完畢,與以往比較,最大的轉變在于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個以往經濟的龍頭增加速度放緩,而中西部一些地方經濟增速超過了以上兩個地方。這種轉變,是喜是憂,各方有不同的解讀。 本專題四篇報道,角度不同,但給人的啟示是,中國經濟的增加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刻,中西部的崛起不能只重復沿海走過的老路。同時以往的諸侯經濟、山頭主義等局促的地方珍愛意識也有需要改變。中國必要的不光是經濟發展的速度,現階段也應該尋求經濟發展的質量。 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展減速是拐點照舊契機? “上半年GDP增幅同比回落了4.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3.3個百分點。出現如許大的波動是近年來第一次,值得引起高度正視?!边@是日前上海市年中經濟工作報告會上一位當局官員的談話。 同樣,在7月20日舉行的廣東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廣東省有關向導也指出廣東經濟運行中出現了“珠三角部分地區的經濟增加回落較大”等凸起題目。 粵滬經濟雙雙減速 國家統計局7月20日宣布的數據表現,上半年,我國經濟增加率為9.5%,比去年同期降落0.2個百分點。 與國內經濟團體走勢有所不同,廣東與上海上半年的經濟雙雙走出了相似的軌跡:上半年,兩地的經濟增加速度顯明放緩,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波動。 據悉,2005年上半年,上海、浙江、江蘇的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信貸等5大核心經濟指標增加速度,上半年都紛紛回落,有的指標甚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外商投資方面:一季度,長三角16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協議注冊外資金額呈負增加,其中4個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據稱,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急以來長三角地區引進外資首次周全下滑。而廣東上半年GDP增加12.6%,雖然和全國一樣,也走出了一個二季度強于一季度的走勢(進步了0.4個百分點),但是較去年同期回落2.5個百分點。 專家指出,粵滬經濟增加雙雙減速是國際經濟因素、中間宏觀調控的預期目的、自身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等多方因素“合力”的效果,實質上這也注解:拼地皮、拼勞力、靠投資拉動的外延式增加體例已難以支持經濟持續高速前行。 早在數年前,長三角經濟就開始受到“三荒”(即電荒、水荒、地荒)的困擾,隨后又有油荒、資金荒、民工荒等相繼展現。此外,鋼鐵、石化等基礎產業和汽車等支柱產業,因為遭遇國際緊張能源原材料價格轉變、美元利率匯率變動、外貿出口環境轉變、國內宏觀調控政策滯后效應等變數,也受到不利影響。 而在珠三角,今年一季度,廣州不少工業企業也嘗到缺電之苦----90天時間里,僅有18天沒有實行錯峰用電方案。據廣州市經貿委不完全統計,因為峰期供電不足,影響廣州工業少增加約6.7個百分點。電力部門展望,7-9月廣東全省電力缺口預計將達300萬千瓦以上。此外,廣東省統計局宣布,廣東目前85%的能源要從外省或者外國進口解決,但能源用量約占全國能源消耗量的8%。大量進口海外資源,存在市場風險。受此影響,部分行業、企業虧損賡續增大。 經濟放緩緣故原由何在? 假如制約經濟持續、快速、穩固發展的題目不及時解決,很可能將會有更多的地區,明天、后天也會面臨廣東、上海今天面臨的困難。 專家指出,我國如今的經濟增加發展模式是:內向經濟以當局固定資產投資的超速增加來拉動,外向經濟以低價、低附加值、低利潤率的產品出口來拉動。在肯定程度上是捐軀本身的資源和環境來謀取利潤。而這一模式除與別國產生貿易摩擦外,在中國資源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情形下在內部已經難以為繼。 那么,為什么我國經濟總是自發不自發地走到傳統模式的路子上去?聞名學者吳敬璉列舉了四大緣故原由:首先,配置資源的方法照舊計劃經濟的遺產那一套,當局握有配置資源的權力;其次,GDP仍是考核政績的重要指標,這必然導致當局行使掌握資源的權力,不講服從地為GDP這個指標服務;第三,生產性增值稅的設置與產值聯系太密切,與地方當局的財政收入直接相干,尋求產值因此成為必然;第四,地皮、勞動力、上游原材料的價格以及銀行貸款利率扭曲,偏低的價格和偏低的利率又使經濟核算出現扭曲,這就使我們的增加模式出現了尋求數量、不講服從的題目。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撰文指出,“國際經驗證實,單純寄托投資推動的經濟增加不具備可持續性,投資率或遲或早總要降下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投資率遠遠低于亞洲國家,如美國的投資率常年穩固在15%左右。顯見,可持續增加靠的不是投資,而是技術提高。投資率在理論上不可能超過100%?!?br> 許小年指出,實際中,“every thing but efficiency”的征象比比皆是:各地當局尋求GDP增加最大化、稅收最大化、本地就業最大化,由于這些是對他們政績的考核指標,而效益不在其中。 拐點照舊契機? 事實證實,前期粗放型、資源擴張型的經濟增加模式已經走到了終點。有經濟學家提出,眼下,無論是對長三角、珠三角或是全國而言,緊張的是如何在困境中看到契機并捉住契機,最終將結構調整落到實處。廣東不少學者也提出:今年經濟增速放緩,不僅不是拐點,更是一個契機,一個優化經濟增加動力、變化經濟增加模式的契機。 當然,這顯明要比砍掉多少個項目要復雜、艱巨得多。 今年6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04廣東省區域綜合競爭力評估分析報告》,報告提出要小心對“外源型經濟崇拜”與“內源型經濟歧視”,要細致廣東經濟的拉美化傾向。這是當局直屬機構首次承認廣東經濟發展出現了“拉美化”趨勢。 在這份廣東競爭力的“體檢”報告中,一個重要的判斷就是:從2003年開始,廣東經濟增加因內需不足、外源型企業投資不足及全省凈出口增加受阻等緣故原由,原來自立型經濟增加模式正在變化為重要由當局力量推動的經濟增加模式,區域經濟持續增加后勁不足的跡象已露端倪。 作為這份報告的重要負責人之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競爭力評估中間丁力博士丁力給出的對策是:首先改變傾斜于外助型經濟的發展政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廣東外源型經濟升級換代的步伐。同時,要學會外源內用。通過開放國內市場指導廣東外源型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市場競爭,改變目前全省外源型企業重心在外的基本格局,實現外源型企業內化。 目前廣東正爭奪經濟增加模式的轉型,為規避資源、能源矛盾,當局已提出了“綠色廣東”概念。以深圳為例:預計將來10年內,其生產總值完全有可能突破1萬億元。但是,假如按照目前的消費水平簡單推算,深圳GDP達到萬億元,就需占用全市地皮面積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電和環境資源。所以,今年,深圳經濟工作的目標,就是按“效益深圳”的要求,首先爭奪萬元GDP建設用地降落10%,能耗和水耗分別降落4%。 而對于長三角,有專家指,目前長三角正處在經濟結構提拔、經濟發展體例轉軌的關鍵時期,較為粗放的低端生產力漸漸調整轉移,新的高端生產力正在集聚,但還未真正釋放能量。(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