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信息化進入十五目標關鍵時期
2004年伴隨著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制造業信息化也進入了關鍵的一年。ERP和PDM/PLM(產品文檔結構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競爭加劇,培訓服務升溫集成和標準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軟件的平臺化和協同服務成為趨勢……今年是制造業信息化完成十五目標、進入十一五的關鍵一年,制造業信息化任重道遠。 信息技術提拔制造業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用信息技術來改造我國的制造業,這是一項基本國策。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大制造國,制造業增長值超過GDP的三分之一。數字控交換機、電視機、手機、微型計算機、服裝等產品產量都占有世界第一。但我國的制造業總體來說大而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十分微弱。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組長楊海成教授說,我國的產品開發周期平均是一兩年,生命周期是10.5年;而發達國家產品開發周期是3至6個月,生命周期只有3年。他強調,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發揮著不可替換的作用。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先導性,信息產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這種前題下,各行各業都加大了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力度。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馮記春認為,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明顯特性,重要體現為采購、生產、販賣乃至研發都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進行。借助先輩的當代信息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零部件集成、營銷集成達到世界范圍的生產制造與販賣。就我國制造業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培育了新興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而且通過對傳統制造業的滲透和輻射,使機械、冶金、化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也受惠于當代技術革命分外是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龐大發展機遇。 同時,制造業信息化的推進無疑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市場和動力。據IDC展望,到2008年,制造行業中的IT市場將達到人民幣413.9億元的規模,復合年均增加率為17.9%。專家因此估計,在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等為首的IT應用比較成熟的市場帶動下,中國制造業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IT產品,分外是軟件和服務產品。 本信息未經證明,僅供您參考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