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琪中國經濟不會偏離黃金發展軌道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勢頭是否還能連續?新一輪宏觀調控的目標是什么?帶著這些題目和各種與此有關的議論,記者采訪了一向關注和研究宏觀經濟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他認為,中國經濟在2002年走出"忐忑不定"的增加區間后進入快速發展,這種勢頭還將連續。相干經濟數據和各種跡象注解,目前國民經濟仍在平妥當康地運行,新的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不會改變經濟的黃金發展軌道。 當前經濟運行在一個中心狀況 "過熱"和"過冷"都不明朗,經濟運行相對比較平穩,有題目也重要是局部的、結構性的,不是周全的、總體上的 記者:最近人們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人說"周全過熱",有人說在"走下坡路"。您怎樣看? 陳東琪:看法分歧大,很天然,重要是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選擇的依據不同。從某個局部角度看,這兩個對立看法都有支持依據。 記者:就是說,當前經濟實際中既有偏熱的一壁,又有偏冷的一壁? 陳東琪:對。從總量上看,目前的經濟運行在一個中心狀況,不是處在"總體過熱"和"總體過冷"如許兩個極端狀況。經濟運行在極端狀況時,大家的判斷容易傾向同等。反之,容易產生分歧的看法,由于"局部偏熱"和"局部偏冷"兩種征象實際中都可以看到。1984年至1985年、1987年至1988年和1992年至1993年的"總體過熱",以及1989年至1990年和1998年的"總體過冷",體現特性都特別很是顯明,大家的熟悉同等。如今,"過熱"和"過冷"都不明朗,說明經濟運行相對比較平穩,有題目也重要是局部的、結構性的,不是周全的、總體上的。 記者:經濟運行有沒有一個理想狀況? 陳東琪:從事后看,長期平均值就可以看成是你所說的"理想狀況"。從1981年到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耗品零售額、工業、服務業和GDP這5個指標的年平均增加速度分別為20.6%、15.5%、11.9%、10%和9.6%,考慮到"要素增加效應呈現緩慢衰減趨勢",近期投資、消耗和GDP的理想增加區間應分別為18%至20%、11%至13%和8%至9%,工業、服務業的理想區間為10%至12%,超過區間上限就要控制,防止繼承加速。 記者:今年一季度,這5個指標分別增加22.8%、13.7%、16.2%、7.6%和9.5%,除服務業外,其他4個指標都高于您所講的區間上限,可以說經濟"周全過熱"了吧? 陳東琪:還不能如許簡單下結論。首先,投資、消耗、工業和GDP增加靜態看偏高,要進一步緊縮,但動態看呈現"降落趨勢",無論是季度與季度比,照舊月度與月度比,都可以看到這種"降落趨勢"。其次,從產業方面看,雖然工業增加顯明超過長期平均值,可以說工業經濟偏熱,但服務業仍然沒有從低迷中走出來。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增長值增加7.6%,不僅低于長期平均水平的10%,而且低于改革開放以來最低時期1998年至2002年年均8.2%的增加水平,服務業經濟仍然不景氣。其三,前期著力緊縮的重點工業行業,在降溫中開始出現效益滑坡。今年一季度,電解鋁行業虧損面為80%,水泥行業從去年一季度獲利31億元到今年一季度虧損3.5億元,鋼鐵行業也由于大幅度漲價的鐵礦石、焦炭推動成本顯明上升而出現利潤急劇下滑??磥?即使是重點緊縮對象也要細致不能緊縮過度。 綜合起來看,目前不能說經濟"周全過熱","局部偏熱"和"局部偏冷"并存的情況依然存在,投資和工業增加依然過快,反鎮壓力較大,農業和消耗增加還不穩固,服務業增加過慢,這些情況都要引起細致。 物價漲幅有望保持"中性"水平 目前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但從市場運行客觀趨勢看,今年CPI漲幅可能低于去年的3.9%,為3%左右 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是增大了,照舊變小了? 陳東琪:目前,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宏觀調控還不能放松。但從市場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今年物價總水平上漲有望保持"中性"水平,CPI漲幅可能低于去年的3.9%,為3%左右。 記者:您的意思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今年要比去年小一些。為什么? 陳東琪:關鍵是貨物商品供求關系的轉變。假如經濟增加速度今年比去年低0.5至1個百分點,并且服務業增加的貢獻率進步,貨物商品需求的增加速度就會放慢,在貨物商品供應繼承保持前期擴張慣性的情形下,會出現貨物商品供應增加快于需求增加,從而遏制貨物商品價格上漲。商務部對2005年上半年全國600種商品排隊表現,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供過于求的占73.2%,沒有供不應求的。盡管CPI上漲率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都是2.8%,但去年的趨勢是往上走,今年呈現走平跡象。 記者:但是,一季度房價上漲9.8%,油價也上漲不少。我們的價格統計與老百姓的感覺相差很大。這如何詮釋? 陳東琪:關于價格統計題目,國家統計局有權威詮釋。我只想增補的是,老百姓對價格轉變的感覺不錯,但不周全。一樣平常來說,人們對價格上漲感覺靈敏,對價格下跌感覺不靈敏,房價、油價顯明上漲了,大家反映強烈,但汽車、衣服、藥品、手機、電腦、照相機、電視和其他耐用品的價格下跌了,大家置若罔聞,而價格統計要將上漲部分和下跌部分按其權龐大小同時計算進來。 記者:怎樣看待生產領域價格快速上漲的征象? 陳東琪:從絕對水平看,生產資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率都比較高,企業感受到的壓力也很大。但是,在去年9月至11月達到高點后,出現了上漲幅度緩慢變小趨勢。生產資料價格從兩位數降到目前的7%左右,工業品出廠價格從8%左右降到目前的5%左右。這個趨勢會隨著投資、工業以及貨幣供給量 M1、 M2和信貸增加減速而連續下去。今年一季度, M1、 M2和信貸分別只增加9.5%、14%和13%,既低于年初計劃的15%,又低于去年全年的平均增加水平,這會通過需求收縮克制價格上漲。 記者:最近,房價上漲加快,當局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如何看待這次調控的前景? 陳東琪:在展望"前景"前,我們先往返顧一下"歷史"。1993年那次房地產炒作,炒的是圖紙、批文、甚至是概念、符號。當時的房地產熱不是由現實購買力催起來的,而是由人們的想象力吹起來的,市場非理性達到瘋狂田地。在這個形式下進行調控,肯定是動大手術,是"周全整理房地產市場"。這一次房地產市場升溫,有的地方出現特別很是緊張的泡沫,也有非理性成分,也有謀利性炒作,盡管題目沒有1993年那樣緊張,但假如放任下去,泡沫會越吹越大。對此,中間在2003年一季度就細致到了,并且脫手較早,昔時第三季度采取了進步房地產信貸和購買的門檻,進步存款預備金率等調控措施。此后,對房地產的控制一向沒有制止過。 記者:采取何種措施才能在促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平抑房價? 陳東琪:今年4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8項措施,基本精神是不搞一刀切,做到"積極穩妥,把握力度;凸起重點,區別對待;隨機應變,分類引導;強化法制,增強監管"。在這些措施中,除了強化規劃調控,改善商品房結構,運用稅收等經濟手段加大對房地產交易舉動的調節力度,增強對房地產貸款和小我住房抵押貸款管理,整理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著力擴大廉租住房制度覆蓋面等,從而獲得間接平抑房價的結果以外,國務院還提出了直接平抑房價的詳細措施,包括:在嚴酷實行地皮行使總體規劃和地皮行使計劃的前提下,"對居住用地皮價格、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的城市,適當增長中低價位通俗商品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供給量";"保證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房的有用供給,經濟適用住房要嚴酷執行當局引導價"。這些措施,不是一樣平常地克制住房總需求,而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調整和改善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這既可以改變商品房結構不合理、房地產市場紊亂和房價上漲過快的情況,又可以保證房地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下去,知足老百姓對住房日益增加的正常必要。 宏觀調控目標仍然是適當減速 要避免局部性、結構性失衡演化為全局性、總量性失衡,必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頻繁微調或"點剎"體例來防止超速 記者:在增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后,宏觀政策有進一步偏緊的跡象,有人看跌中國經濟。您如何看? 陳東琪:看跌中國經濟的聲音早就有了。在亞洲金融危急不久,就有人預言中國即將崩潰,效果呢?不僅沒有崩潰,發展反而加快了。最近,海外又有人預言"中國即將陷入大冷落"。真的會如此嗎?我看不會。重要緣故原由是當代市場經濟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有當局干預起作用。當然,當局干預的范圍和程度要受到束縛,但有用的當局干預可以控制經濟過度波動,避免大衰退和冷落。但這并不等于說經濟不能跌,不能適當減速。如今,大家好像患了"恐跌癥",一講跌就害怕,可能是股市延續跌5年,大家跌怕了。但岑寂地想一想,市場也好,經濟也好,總是會起伏波動的,沒有只跌不漲的市場和經濟,也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和經濟。這是一個大家都很清楚但偶然又容易忘掉的一樣平常規律。 記者:中國經濟延續兩年實現9%以上的高速增加,調整跡象好像越來越顯明,國內外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真要"硬著陸"了。是如許嗎? 陳東琪:2003年第三季度,央行進步存款預備金率,對房地產執行預防性調控時,就有人認為經濟要"著陸",甚至會出現"硬著陸"。去年,對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加大控制力度,"五一節"前出臺比較嚴峻的信貸緊縮,10月29日央行加息,在先后采取這些調控措施時,"硬著陸"的聲音越來越響亮?,F實情況是,經濟沒有"著陸",更沒有"硬著陸",一向連續較快增加的趨勢。 記者:為什么會如許? 陳東琪:由于這一輪宏觀調控打了提前量,脫手比較早。在經濟增加9%至9.5%,物價總水平上漲3%左右的時候,"總量性失衡"并不明顯,重要題目是"結構性失衡",是局部過快。此時,宏觀調控的目標是防止局部性、結構性失衡演化為全局性、總量性失衡。這就要求宏觀調控有針對性,不要周全緊縮,不要動大手術,不要"急剎",不要讓經濟"硬著陸",而應當以頻繁微調或"點剎"體例,來調控住經濟增加和物價上漲的加速度,防止超速。 記者:今年的宏觀調控還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嗎? 陳東琪:只要經濟背景不發生大的改變,宏觀調控的路徑就不會逆轉。就當前的經濟實際而言,調控的目標仍然是適當減速,讓重要經濟指標回到合理區間。"適當減速"是指減速也有一個度,不是越低越好,不是要立刻"著陸",更不是"硬著陸"。在經濟增加9%至9.5%的基礎上"硬著陸","著"到哪里去呢?是像1992年至1999年那樣跌一半,在5%以下?照舊像1988年至1990那樣跌三分之二,在3%左右?假如如許,就會出現更緊張的通貨緊縮和失業征象。這不是近期宏觀調控的目標。和前兩年一樣,今年宏觀調控著力點仍然是克制"加速度",就如同汽車進入高速公路后,不要超標加速,要持續保持勻速前行。 從這幾年宏觀調控成功的實踐經驗看,可以概括為"適時適度"4個字。"適時"就是要掌握好時機,既要打提前量,做好預調,及早在萌芽狀況緩解經濟中的矛盾和題目,又要控制好緊縮和擴張的時間長度,要有天真性,隨機調整。"適度"就是要掌握好緊縮和擴張的力度,多采用頻繁微調的體例,一樣平常不"急剎",而是"點剎",漸漸小調整,以循規蹈矩體例影響市場預期。推動經濟向上和向下時,都要控制好加速度,避免超速和下滑太快,防止大起大落。在操作促進短期平衡的措施時,要有長遠考慮,短期靜態平衡要與長期動態平衡和諧同等,促使增加在不同時點上均勻分布。短期調控不要為長期發展積累題目,如許才能夠實現持續增加,使國民經濟繼承運行在黃金發展軌道上。 記者:下一步宏觀調控是傾向更緊一些,照舊更松一些? 陳東琪:年內的詳細措施操作將會有松緊轉變,偶然措施操作偏緊,偶然偏松;不同領域的松緊程度,也是有差異的。但在總體上,會始終保持妥當姿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將表現妥當精神。 記者:您能詳細說一說嗎?比如,如何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控經濟。 陳東琪:這兩年宏觀調控,用了一些行政手段,但用得更多的是包括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在內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在財政、貨幣政策工具中,有些是"數量調節",如財政增減國債和預算開支,央行執行窗口引導,天真進行公開市場營業操作,調整存款預備金率,規范住房信貸條件等;有些是"價格調節",如調整稅率和利率等。在運用這些工具時,既有單一操作,又有搭配操作,但都細致微調。這兩年宏觀調控采用的是小步慢走、循規蹈矩的體例,往后一段時期內,宏觀調控仍將繼承小步慢走。(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盧曉平)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