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不必急于鼓勵大規模出口
去年,中國企業迎來了近二十年來第一輪國際化的熱潮。這其中, TCL 與湯姆遜公司聯姻,聯想巨資收購 IBM 小我電腦營業等事件最具 “標桿”意義。在陶瓷行業,“走出去”也成為去冬今春的一大景觀:意大利展之后是中東的迪拜展,之后是大年三十的西班牙瓦倫西亞展,再之后就是今年五月初的美國奧蘭多展,分外是大洋西岸的奧蘭多展,佛山陶瓷企業今年體現出空前的熱情。陶瓷企業熱衷于到國外參展一方面注解國外市場潛力大(據反映,佛山出口企業第一季度預計增幅普遍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另一方面也注解在宏觀調控等多種因素的壓力之下,國內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然而,在一片出口熱的形勢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性地熟悉中國建筑陶瓷產品的出口? 根據菲利普·科特勒的總結,國際化通常有五個條理:間接出口、直接出口、允許證貿易、合資企業和直接投資。從現有的國內出口貿易近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國際化的第一和第二個條理,即間接出口與直接出口。而陶瓷行業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中國陶瓷企業大多數還處在國際化的第一個條理,至于第三第四個條理,更是迢遙的很。這重要是由于目前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比中國更適合辦陶瓷廠的地方了——中國勞動力成本低,且資源價廉物美,可以無度開采。所以,陶瓷企業短時間內沒有需要到國外辦廠,退一步講,發達國家也不許可中國企業以現有的生產體例到哪里辦廠。這就勢必導致一個效果:中國陶瓷企業行使廉價的勞動力大量消費珍貴的本土資源,然后生產出附加值很低的產品,才換取少量的外匯。 所以,按照這種邏輯,筆者以為我們完全沒有需要鼓勵中國陶瓷企業在現階段大規模地搞出口,甚至我們還應該通過控制資源無度開采體例,適當限定出口,分外是限定那種做搬運工式的出口。我們迫切必要鼓勵陶瓷企業行使好現有的偉大的國內市場,開發出更多的自立知識產權,培養出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創造出品牌來。假如到了這個階段,再來大規模地做出口,或直接到國外投資辦廠,信賴于國于民于己都更有利。 信息來源:華廈陶瓷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