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貨物貿易互補大于競爭
2004年,日本對中國(包括香港)貿易總額高達22.2萬億日元(約2132.8億美元),首次超過了對美國的貿易總額,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這注解中日兩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靠關系日益加深。但另一項統計表現,在2003年曩昔,日本一向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4年卻跌落到第三位,相對于中歐和中美貿易的增加速度,中日貿易已顯明放緩了腳步。 而貿易結構的轉變無疑會對一國經濟增加產生影響。在經濟日趨國際化的今天,中日雙邊貿易的轉變將不可避免地對兩國經濟和產業產生肯定程度的影響。因此關注中日貨物貿易結構的轉變及貿易關系發展趨勢,就變得尤為緊張。為此,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光輝。 機械類商品唱主角在談到中日兩國貨物貿易的凸起特點時,李光輝告訴記者,機械類產品是中日兩國貿易的重要貨物商品。按照日方的統計,2004年日本對中國出口的重要商品是機械類,其中一樣平常機械為170億美元、電器機器為139.9億美元、運輸機械為41.8億美元、細密機械為39.7億美元,合計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總額(738.3億美元)的53%。而2004年日本從中國進口商品中,機械類同為第一位,金額為371.4億美元,同比增加23.3%,占進口總額的40.5%;第二位是礦物性燃料,進口金額為225億美元,同比增加13.5%,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3.5%;第三位是紡織服裝,進口額為201.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1.6%。三類產品合計為798億美元,占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高達65.6%。 若進一步細分商品類別,就可發現中日貨物貿易之間技術含量的差別。從產品加工程度的角度看,中國在初級加工的產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上風,而日本的上風則在于產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開發。因此,在機械類商品中,日本重要對中國出口各種類型的發動機及零件、加工機床、數字程控交換機、集成電路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而中國向日本重要出口冰箱、風扇等家用電器,計算器,計算機表現器,電話機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據數據統計表現,2004年,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為208.7億美元。 商品結構漸進轉變李光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表現,中日貨物貿易結構的轉變是漸漸進行的,當前體現最顯明的是由垂直分工漸漸向水平分工的方向變化。 據李光輝介紹,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中日貨物貿易結構是單純的垂直分工型,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商品種類較少,重要是以原油為主的原材料及糧油食品等。從1974年開始,原油成為中國對日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中國從日本進口的重要是成套設備及其他高附加值的工業成品。這段時期中國與日本完全是垂直互補型的貿易。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國經濟的賡續發展、制造業生產能力的進步,以及日本內需的擴大等緣故原由,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轉變,制制品對日出口賡續增加。在對日出口商品中,制制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1989年的51.5%。在質料性商品對日出口中,除原油等礦物燃料的出口逐年削減外,其他質料產品的出口比較穩固。日本對中國出口的金屬成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33.1%削減到1989年的29.8%,化工產品對華出口也略有降落。因為中國加速經濟建設,大量引進國外先輩的機械設備,日本對華出口機械設備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的比重一向保持較高水平。 20世紀90年代,中日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顯明的轉變,漸漸向水平分工的方向發展。這重要是由于我國產業結構賡續調整,漸漸實現由粗加工制制品出口為主向精加工制制品出口為主的變化。鼓勵機電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得到貫徹落實。加之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踴躍,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都屬于出口加工型企業,其產品基本上返銷日本國內。這個時期,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仍然以高附加值的工業制制品為主,重要是機械、電機、電氣設備、音像設備及其零部件等,這些商品占中國從日本進口總額的50%以上。在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踴躍的前半期,日資企業大量從日本進口機械設備、生產用質料及零部件,成為中國從日本進口的主力軍。90年代末,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市場對IT產品的需求茂盛,帶動了日本的半導體、電子零部件及IT相干產品件的進口。 值得細致的是,雖然中日貿易呈現了水平分工的發展勢頭,但目前在產品生產工藝方面,中日并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水平分工。近年來日本企業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使得中國參與了國際分工。不過中國基本上只是參與其中的產品組裝和被動加工的工藝,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基本上照舊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進行。因此,中日的國際分工處于生產工藝的不同階段,形成了基于工藝間分工的產業內貿易,如許造成了在統一產業內,日本向中國出口技術和資本含量較高的產品,中國向日本出口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征象。 因此,在現階段,中日之間并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水平分工,而這種水平分工決定了兩國貿易關系的互補性遠宏大于競爭性,這是由兩國所處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往后一段時期內中日兩國的貿易仍然是如許的一個趨勢,即由垂直分工漸漸向水平分工的方向變化,相互之間的互補性較大。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