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小企業能成為新標桿
在陶瓷行業,年產值做到10億左右就應該叫大企業,5億元左右就可以叫中型企業,1億元左右則就是小型企業。2004年,一批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勢頭和發展模式引人注目。這批企業包括如佛山的歐神諾、博德精工、嘉俊、金意陶等等,在人們進入2004年年終大盤點的時候,他們受到了普遍的尊重,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新標桿。這批新標桿型企業的一個緊張特性是,他們都是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看重通路建設,更看重新產品的研發;看重品牌塑造,更看重品牌的內涵建設,看重發展速度,更看重經營的效益。 那么,憑什么說陶瓷行業已經出現了一批新的標桿型企業?在筆者看來,2005年被浩繁行內人士不約而同地“內定”為“品質年”就能說明題目,由于當全行業都在注重品質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上述這批新型標桿企業的運作模式已經真正被行業認同。這是陶瓷行業中人在目睹了10多年來爆炸式的增加,分外是經歷了2004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必然形成的一種共識。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產業誕生于中國經濟周全啟動的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爆炸式增加,中國陶瓷產業也大干快上,敏捷催生了一批大企業。這些企業被偉大的市場所勾引,敏捷擴張——從產能擴張到品牌擴張,最后實現市場擴張。但高速的、超常規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少題目,即企業無暇顧及內涵的發展,導致企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核心競爭力缺乏。而且在偉大的前行慣性作用下,企業沒時間停下來、沉淀下來思考、學習,醫治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后遺癥——即企業大發展完全靠外延的擴張拉動,企業的競爭力完全來自于規模的上風、成本上風和價格上風。 當然,外延式的發展也是一種經營模式,分外是在建材市場還有偉大利潤空間的今天,這種經營模式也可以賺到錢,有的甚至能賺到更多的錢。只是筆者想提請老板和經營者們細致,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加上國際市場的壓力,規模上風和價格上風所建立起來的競爭力已經難以持續支持企業的發展,企業必須由“外”轉向“內”,即苦練內功,通過抓產品創新、產品質量提拔競爭力,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提拔競爭力,通過抓內部管理提拔競爭力,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提拔競爭力。 2004年幾乎可以說是中國陶瓷行業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行業的經營環境驟變,由曩昔的順風順水變成要逆風而行。大概正由于如此,才會出現今年一開年就有的“品質年”征象,才會讓我們重新發現新“標桿”。 信息來源:華廈陶瓷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