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浴創新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也是一個“循環經濟”時代,所謂的“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服從行使和循環行使為核心,以“減量化,再行使、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費、低排放,高服從為基本特性,吻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加模式,其中資源高效行使除物質方面的還有知識方面的資源的整和與行使,而賡續地創新設計正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緊張組成部分,也是新的經濟增加體例內容之一。 在20世紀末,我們佛山建陶企業經歷了改制與重組階段,生產力得到大發展,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益。這時期的重要特性是賣產品。進入21世紀,企業把產品的競爭轉移到品牌上的競爭,紛紛進行企業CI、VI體系的建設,看重品牌的建立與宣傳,臨時品牌林立,名牌倍出。假如說企業在前兩個階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那么,下一階段將是賣創意、賣設計、賣文化的時代。即以創新設計為突破口,帶動企業的周全發展,用創新設計來進步產品單位面積的附加值。 “質夾雜”這一詞,是媒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也好像是我們企業人默認的一個事實。因為陶瓷行業門檻較低,投資建廠與生產起步快,又因各企業在生產設備,生產工藝,技術力量等方面相差不大,故很快在產品上達到雷同相似的水平,也就是我們說的“質夾雜”。突破質夾雜,探求差異化,個性化形成獨特征,關鍵就在產品的創新設計上。 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說過:“藝術與科學技術如同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惫に嚰夹g作為物質條件是藝術設計的基礎,它以物質形態作為前提支撐藝術設計的創新與體現;反過來藝術設計又以審美趨領導引著工藝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因此,藝術設計與工藝技術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因此說,藝術設計+工藝技術=創新設計。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成果就證實了這一點。 另外,從人們接受信息的角度來看,80%是從視覺接受的,10%是從聽覺,因此視覺的信息傳達設計,即藝術設計包括圖案、色彩、質地、肌理、裝飾手法等等尤為緊張。另一方面,藝術設計是感性的,工藝技術是理性的。從人們熟悉事物的規律來看,也是從感性到理性,因此,應以藝術設計帶動或促進工藝技術的發明與創造,以藝術設計作為產品研發的突破口。 從中國幾千年的陶瓷藝術的豐碩成果和當代西方陶瓷藝術體現情勢與手法,我們可以領會到陶瓷藝術設計語言的魅力,概括地說,重要有以下幾點: 1. 陶瓷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陶瓷是由陶土與水混合一路形成“泥”的形態,而“泥”是有極強的可塑性。它可以通過各種手法加工塑造成各種外形、色澤、肌理的結果,體現不同的材質的質感。 2. 陶瓷裝飾手法的雄厚性。陶瓷有彩繪、刻劃、印模、施釉和燒制等裝飾手法。經常在一件陶瓷作品上使用多種方法綜合裝飾。 3. 陶瓷與姊妹藝術的相互借鑒。陶瓷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借鑒與吸取其他藝術的體現手法與情勢,并同時影響其他藝術的發展。 4. 陶瓷獨特的裝飾語言——火的藝術。人們常說陶瓷是火的藝術,但人們是否真正理解這句話呢?!陶瓷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藝術,其重要特性在于“火”。假如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么,“陶瓷在燒制的過程,即是裝飾的過程”是最好的注腳。中國古代均瓷的窯變釉、建窯的油滴釉、兔毫釉等裝飾就證實了這一點。 從國際工業產品設計(包括陶瓷設計)的發展趨勢及國內外陶瓷產品市場的消耗趨勢、文化導向來看,可以判斷建筑陶瓷設計的發展趨勢,概括起來有以下八個方面: 1. 設計體現的多元化 2. 從局部設計向團體設計的轉化 3. 對觸感、重量感、溫度感等感官上特征的正視 4. 尋求天然天成,反對人工(機械)砥礪 5. 對本土文化的正視 6. 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觀 7. 復合化工藝技術與概念的融合 8. 藝術與產品設計的距離日趨接近 最后引用意大利陶瓷主編SEZZI的一句話,“意大利陶瓷最大的競爭力就在于設計,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示生活,重塑生活,這是意大利陶瓷設計所共同尋求的所在?!蔽蚁?,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我國建筑陶瓷行業。 信息來源:華廈陶瓷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