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場” 記中國第一商幫
溫州年產皮鞋6億雙以上,大部特別貿鞋企在外國都設有子公司。估計世界上每10小我中就有一人穿的是溫州產皮鞋。圖為外國客商選購溫州皮鞋。 “良賈深藏若虛”,做不起眼的產品,不喜作秀,不事宣揚,假如沒有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浮出水面,浙商多數時候并不惹人注目。 “中國第一商幫”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近評出“最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50強”,26個浙江企業榜上有名,赫然占有半壁江山。媒體評論,今天浙商已成為義不容辭的“中國第一商幫”。 現實上,浙商近年一向是各式排行榜的主角。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福布斯財富排行榜、慈善榜、納稅榜,浙商無不雄踞前列。 自1997年以來,浙江在私營經濟總產值、販賣總額、社會消耗品零售額、出口創匯額4項指標上的領頭羊位置從未旁落,2004年繼承穩居全國第一。 “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場” 同晉商、徽商、潮商相比,浙商沒有輝煌的歷史,但改革開放的20多年間,浙商體現出的生存能力讓前輩商幫黯然失色。東部、中部、西部,浙江人的汗水灑落在神州的每一方地皮;歐洲、非洲,甚至戰火紛飛的中東,浙江人活躍的身影隨處可見。 在上海注冊的外省市企業中,平均5家就有一家來自浙江;山城重慶,溫州人正在那里打造“西部鞋都”;在美國,浙江萬向集團是三大汽車配件供給商之一;在巴黎的13區至14區,充盈于耳的是溫州方言…… 據浙江省工商局調查,目前約有500萬浙江人在國內和世界五大洲創業,浙江人在外設立的市場主體近80萬家,注冊資本金2000億元,投資總額達6000億元。 經濟學界對此的評論,曩昔是“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浙商”,如今是“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場”。 浙商的成功悖論 據2002年的統計數據,70%以上的浙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近80%出身于農夫,且浙江又是資源小省。硬件條件如此不利,浙商的成功何以得來? 聞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浙江是一個具有熾烈企業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聰明又肯吃苦,敢冒風險,讓人信服?!? 1986年炎天,42歲的宗慶后踩著三輪車賣棒冰,一根棒冰只賺一分錢。誰也不曾想到,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日后竟然創辦了“娃哈哈”集團。宗慶后的揮汗如雨和自力更生正是整個浙商創業史的一個縮影。浙江農夫商人的創業,首先是從七十年代末的兜售小商品開始。走街串巷,走南闖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編織了輻射全國的販賣網絡。 杭州商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鄭勇軍認為,浙江企業成功的關鍵是因為浙江人天生有著一種經商的能力資源。浙江沒有優秀天然資源,沒有大規模的外資投入,但浩繁小企業、個體戶的匯集,卻給浙江人提供了高出內陸人幾十倍的經商機會。這種鍛煉使得他們在觀念、舉動上能夠走在別人前面。 這種經商能力,使浙江人在商海中嶄露鋒芒。浙江各地冒出了許多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專業工廠,領帶、襯衫、西裝……是浙商武裝了我們從上而下的裝束。 不落窠臼的“浙商模式” “浙商模式”在曩昔20年內大獲成功,但浙江人并沒有落入模式窠臼,開始進軍新興行業,走轉型之路。 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發過一篇整版報道“CHINABUYINGAMERICA(中國收購美國)”,講的是杭州商人汪力成收購納斯達克證券的故事,是為浙商靠資本運作手段成功的例子。 一度充斥假冒的溫州鞋業,現在有了“奧康”、“康奈”如許的全國名牌,是為浙商走上了靠品牌拓展長遠發展空間的正路。 作為一個年販賣額達20億元的服裝企業,溫州美特斯?邦威公司不僅嘗試假造經營,還實現了販賣體系的數字化,是為浙商降低管理成本、提拔產業條理的良性嘗試。 當然,轉型創新,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浙江大學EMBA中間主任吳曉波就表達了如許的隱憂:包括浙商在內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對文化和企業精神建設的認知不足,勢必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梢?,建構表現人本關懷的“浙商文化”,或許是浙商們將面臨的下一個大挑釁。(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