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又一年 2004中國展業呈現六大特點
2004年是中國展覽業蓬勃發展的一年,又是展覽業擴大開放力度加大,面臨機遇和挑釁最多的一年??偟膩砜?,2004年中國展覽業呈現出如下的特點: 一、當局主導型的展會仍是去年的一大亮點 去年仍有為數較多的由國家部委和省市當局共同舉辦的大型展會運動,其中不少展會有高層向導人出席、講話、剪彩、題詞。這對于推動經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都有緊張的宣傳作用。如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條理最高、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結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展覽會,號稱中國第一展,同時也享譽國際貿易展。據統計,去年秋季廣交會參展的有48個交易團、10195家企業,展位18400個,參展商品達12萬種,海外采購商超過15萬人,成交總額超過200億美元。此外,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廈門“投洽會”、北京“科博會”等展會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分外是去年11月3日在南寧舉辦的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引起了世人的矚目。博覽會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到肯定程度的必然產物,適應了中國和東盟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的必要。博覽會緊扣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際進程,展示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成果,以企業為核心,以雙向互利為原則,以貿易、投資與經濟技術交流為重點,為中國和東友邦家提供了一個雙向互動的合作平臺,蘊含了偉大的商機。因此,博覽會首屆舉辦就在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高層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優秀成效?!? 二、各地方當局紛紛出臺相干政策,促進會展業的發展 在展覽業發展過程中,地方當局扮演了特別很是緊張的角色。鑒于展覽在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特別地位和作用,不論地理位置與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幾乎所有級別的地方當局都對展覽體現出粘稠的愛好,投入極大的財力、精力去辦展,舉行相干的大型運動。雖然這是招商引資、擴大開放、增長地方著名度、促進地方發展的有用途徑與方法,但也包含著好大喜功、尋求政績的因素?!? 但同時也應看到,一些展覽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在展覽業管理和政策供應、市場系統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顯明的結果,積累了珍貴的經驗。因為缺乏體系、周全、科學的國家級的展覽業政策、法令和規劃的規制、引導,一些地方當局為了填補政策供應缺失,根據當地展覽業發展的必要,設立專司展覽業的當局機構,出臺一些相干政策,進行制度創新,雖然未形成系統,但在當地展覽業發展中發揮偏重要作用?!? 北京市當局也把展覽業列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分外是把國際性展覽會作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編制的《北京會展業發展規劃(2004-2008)》即將完成。上海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把會展業作為服務貿易領域的一個緊張方面,確定了將上海建成國際性會議展覽中間的戰略目標,大力完美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資。大連被普遍認為是展覽業管理的一個成功范例。早在1996年,大連就把展覽業作為大連新的經濟增加點,列為行業發展重點和實施“外貿、外資、外經、外展”戰略的緊張行動之一,為此專門成立了大連市展覽工作向導小組,對全市展會運動實施同一監管。1999年1月出臺《大連市展覽會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經過市當局法制辦審核,成為市當局的規章性文件,對大連市展覽業的管理起到了緊張作用。2004年大連會展業發生了更大的轉變:全國貿促展覽工作年會、中國展館CEO峰會在大連召開;東北會展中間城市聯盟成立;大連與香港會展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大連星海會展中間二期展館即大連世界博覽廣場正日夜趕工的建設……,這些不僅在肯定程度上整合了大連會展業的內外資源,也促進了大連會展業朝著國際化、專業化和市場化多元格局發展?!? 三、中國展覽業大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根據中國當局對入世的承諾,去年12月11日中國服務業對外周全開放,這當中也包括對展覽業的開放。其實,早在開放曩昔,國外展覽公司已經指染了中國的展覽業。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進一步打開了市場的大門。在中國展覽會的市場上,外國大型展覽公司已經跨了進來。其中德國漢諾威、慕尼黑、杜塞爾多夫三家展覽公司與上海有關方面合資在浦東成立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間更是發展成為外國一些大型展覽公司進入中國展覽市場的“橋頭堡”?!? 最先把德國品牌展覽會向中國上海轉移的是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漢諾威展覽公司擁有聞名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于是漢諾威展覽公司就漸漸把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的“傳動技術”、“物料搬運”、“能源電氣”等專題展會移植過來。漢諾威另一個聞名的展會項目是信息與通信博覽會(Cebit),如今它已經以亞洲信息與通信博覽會的名稱在上海舉行?!? 慕尼黑展覽公司是將其聞名的建筑機械展覽會(BAUMA)向上海轉移復制,形成了中國建筑、建材機械展覽會。此外,慕尼黑展覽公司的環保展覽會、物流展覽會和房地產展覽會等項目也陸續轉移復制到了上海?!? 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則是先后將儀器儀表展覽會、線材與管材展覽會和印刷機械展覽會等項目從杜塞爾多夫轉移復制到了上海?!? 去年以來,國際展覽業巨頭們更是直接進入了市場,并把其成功的國際展會移植到中國來。10月份,漢諾威就曾在上海同時舉行了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體系展覽會等五大工業展會,為國際工業巨頭和渴望與其直接接觸的中國企業構建了一個有用的平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展覽公司,也紛紛與中國的當局部門、行業組織和業界偕行合作。筆者認為,展覽業的周全對外開放,能夠加速建立一個開發性、國際化的經營環境,可以使國內外資本在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下,在會展領域睜開自由競爭,通過競爭與合作使會展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促成出現一批具有專業水準和國際影響的品牌展覽會,出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健全當代企業制度的大型會展企業集團,同時在競爭中鐫汰一批企業。同時可以充分行使內展和外展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破條塊分割,打破區域限定,從全方位的視角來推進展覽業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使內展和外展兩種資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中國展覽業快速發展 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展覽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重要體現在: 1.建設規模賡續擴大,全國各地都在大興土木,增建了大量的展覽館。而目前全國展覽館的建設正旭日東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正在建設或規劃將在將來三年內建成的各類會展中間的展覽面積可能超過100萬平方米。據保守估計,到2005年底,全國展覽館面積將超過300萬平方米?!? 2.展覽項目數量急劇增長。調查注解,2001年關國各地舉辦的展覽會為2387個,2002年為3075個,2003年為3298個,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28.82%,全國大陸地區展覽會的數量增加幅度接近百分之三十,2003年雖然受到非典的偉大影響,但仍取得了7.25%的增加幅度。2004年中國展覽項目數量有望超過4000個?!? 3.全國展收入增幅顯明,從2001年到2002年的趨勢看,全國展覽收入上升特別很是快,增加率達到了20.67%。2004年全國展覽收入有望超越2002年,遠遠高于2003年。2003年是我國遭受非典災禍緊張的一年,對我國的展覽業產生了偉大的負面影響,純屬特別情況,不能代表我國展覽業發展的趨勢,在非典之后,我國展覽業恢復了蓬勃發展的趨勢?!? 五、中國展覽業群聚效應凸起,重點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 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間,上海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廣東是全國改革發展的前沿。這些上風使得這三個省市展覽業十分發達,有關調查數據表現:2003年,全國舉辦展覽會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為392個,上海緊跟厥后,為348個。在沒有非典影響的2002年北京為481個,上海為338個。從展覽收入的地區分布看,廣東、北京和上海更是占有了壟斷地位,2003年這三個省市的展覽收入占全國展覽收入的89.4%。預計2004年這一格局仍不會發生轉變?!? 六、全國專業化展覽比重增長,名牌展會暫露頭角 近幾年全國舉辦的展覽會中,專業化展覽占有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幾乎涉及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和重要行業。更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國內已經初步涌現出一批具有著名品牌的展覽企業或展會,如北京國際會展中間、上海國際會展中間、大連星海國際會展中間、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北京國際汽車展、深圳高交會等,這些品牌企業或者展會為我國其他城市發展展覽業積累了珍貴的經驗。分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展覽業已出現了一批規模大、質量高的、服務好的展覽會,并獲得了國際展覽聯盟的認證。去年6月,我國的上海汽車展喜獲UFI認證,給了上海人一個驚喜。同時UFI也確定了蘇州國際博覽中間和亞洲國際博覽館(香港)將在場館 (作者:佚名編輯:浙江水暖閥門行業協會)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
|